《黑箱日記 Black Box Diaries》(2024) 影評解析:揭露日本性侵司法沉默與文化黑箱
《黑箱日記 Black Box Diaries》(2024) 影評解析:揭露日本性侵司法沉默與文化黑箱
一部自我紀錄的電影。

《黑箱日記》:當黑箱被打開,我們看到什麼?
大家最近有注意到一部名為《黑箱日記》的紀錄片嗎?
這部由日本記者伊藤詩織自導自演的作品,不僅揭露了她個人的性侵經歷,更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會對性暴力受害者的態度與司法體系的問題。該片入圍了202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,成為日本導演首次獲此殊榮的作品。

什麼是黑箱?無處不在的黑箱隱喻
在技術領域,「黑箱」是指內部機制不可見的系統;你只看到輸入與輸出,卻無從得知它如何運作。而在性侵案件中,「黑箱」成了最準確的隱喻:事件發生了,但真相無從還原;司法體系看似啟動,卻在關鍵時刻消音;受害者發聲,卻在語言、社會與制度的三重機制中被噤聲。
在《黑箱日記》中,黑箱不只是象徵,而是真實存在於案發的每一層:警方原已核發逮捕令卻被高層撤銷;飯店監視器畫面遲遲未被調閱,伊藤最終必須自費4500美元才能取得授權;飯店門衛願意作證,卻因檢方未主動聯繫而錯失機會。這些不是孤立事件,而是一套制度性冷漠的證明。片名「黑箱日記」不只是記錄,也是對抗。

黑箱一:法律體系的靜默空艙
2015年,還是記者的伊藤詩織與山口敬之約見尋求工作機會。那一夜,她失去意識,隔天醒來時在飯店房間,確認自己遭性侵。她選擇報案、蒐證、發聲,但在日本這套迂迴與保守的法律體系裡,真相卻步步難行。
逮捕命令遭中止、檢方不起訴、證據取得困難,加上傳統上對「完美受害者」的苛刻期待——不能喝酒、不能晚回家、不能與加害者熟識。這些都是制度性的黑箱,讓正義從未準時抵達。根據日本內閣府數據,性侵報案率僅約4%,這不是受害者不願發聲,而是她們被教導沉默。

黑箱二:語言與文化的禁語機制
在一場分享中,伊藤詩織提到:「我第一時間說的是 '請停下'(日語敬語),但對方沒有反應;我改用 'fuck off!' 他才停了。」這句話揭示了語言與權力之間的關係——日本語中敬語文化的根深柢固,使女性在面對強暴時,也仍然保持「禮貌」。
語言不是中性的,它攜帶文化對性別與階級的隱性規訓。語言學者 Deborah Cameron 曾指出,語言形式與社會控制深度交纏。《黑箱日記》用英語與日語交錯的自述軌跡,呈現出一種語言抗爭的戰場。
有一幕中,伊藤與女性朋友聚會時教大家「怎麼勇敢說出拒絕」,這場戲在紀錄片中如同一場溫柔的自衛練習,也點出語言與自我界線的建構密不可分。

黑箱三:記者的鏡頭與受害者的身體
這是一部難以分類的紀錄片——它既是創傷紀錄,也是一場媒體反思。身為記者的伊藤詩織,使用手機、自錄鏡頭、採訪對話紀錄自己的訴訟歷程與心理變化。她從不是被動鏡頭下的受害者,而是拿著攝影機親自揭開自身記憶與創傷的主體。
她也重返案發地,攝影機記錄她情緒崩潰的一刻,那不是設計好的哭戲,而是創傷的再次浮現。這些段落說明,拍攝不是治癒,而是讓她重新觸碰那段記憶的邊緣,然後慢慢縫合。
這部片讓人想起創傷研究權威 Judith Herman 所言:「敘述,是讓創傷重建意義的第一步。」而伊藤不只是述說,更是以一人之身完成調查、拍攝與剪輯,將主體性拿回。

黑箱四:女性之聲與東亞的集體共鳴
影片的放映,不只在日本,在台灣、中國、韓國等地也引起共鳴。在中國,有觀眾告訴她:「我們用『米兔(rice rabbit)』來繞過審查」,在韓國,也有女性記者表示曾因報導性暴力而收到威脅信。這些非正式的語言交換,是另一層黑箱的互相照亮。
她曾在日本法院外被陌生女性怒罵「妳是國家的恥辱」,但在紐約、首爾、台北的映後場,觀眾起立鼓掌、寫下支持便條紙給她。她說:「這是第一次,我在講話時沒有覺得自己是裸體,而是被毛毯一層層包起來。」
我們在療寮生活館也時常感受到這種「觀影的毛毯感」——不是直接安慰,而是凝視與陪伴的力量。

黑箱的風暴:紀錄片的爭議與倫理
《黑箱日記》的社會影響並不僅止於影展或獎項肯定,它也迅速成為日本國內外公共論辯的引爆點。特別是在影片上映後,這場風波也掀起了紀錄片創作中「知情同意」與「真相揭露」之間的倫理辯證。
當受害者也是導演,揭露真相的同時,是否亦會無形中傷害曾經幫助她的人(一直以來暗中幫助她的調查員、酒店門僮)?而當紀錄者本身就是事件當事人,是否更容易忽略他人的邊界?雖然影片最終以字幕告知觀眾他們都相繼保著了工作,但那也只是在紀錄片的放映前的狀況,隨著紀錄片在全球的關注度日益增加,難保他們的處境也會受到牽連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黑箱日記》至今在日本國內仍未獲得院線上映,這也成為另一層次的「黑箱」象徵——社會對性暴力話語的消音機制並未因這部片而完全瓦解。

《黑箱日記》上映後也引發倫理爭議,部分觀眾質疑導演是否侵犯了前任律師西廣陽子的隱私,因片中使用了她的對話錄音。這引發了一場關於紀錄片界線的討論——當你揭露體制時,是否也會傷害個人?部分支持者則認為這是「必要之惡」,是揭露制度遮蔽的代價之一。
這也提醒我們:即使是女性之聲,也不可能完全純粹與無爭議。但正因如此,《黑箱日記》才值得一看,它沒有逃避灰色地帶,而是直視矛盾、暴露裂縫。

結語:書寫與拍攝之所以存在
對伊藤詩織而言,寫作與拍攝的歷程從來不是簡單的「說出來」這麼容易。在創作《黑箱日記》的過程中,她不只一次面對自己的懷疑與掙扎——她質疑自己是否該保留痛哭、崩潰的鏡頭?是否該公開最脆弱的自白?她甚至一度不想將遺書式的手機影片放入片中,覺得過於私人、過於情緒。
但這些掙扎,最終讓我們看到的這部紀錄片,不只是控訴,更是一次關於敘事權與倫理的實踐。在紀錄他人創傷之前,伊藤先選擇了紀錄自己的傷口。她知道,這部作品不只是關於「講出什麼」,而是「怎麼講」、「為什麼講」,以及「講到哪裡才是真誠」。
今日我們能在螢幕前看見的《黑箱日記》,正是她在這些困難選擇中誕生的成果。那是一段沒有保證結果的旅程,也是一場女性對自我權利與真相敘述權的奪回行動。
黑箱日記(Black Box Diaries)
- 導演:伊藤詩織(Shiori Ito)
- 類型:紀錄片
- 片長:約103分鐘
- 語言:日語、英語
此片透過導演本人伊藤詩織的敘事與鏡頭記錄,揭開她從2015年經歷性侵、遭遇司法封閉、進行媒體控訴到重建自我的完整過程,是近年亞洲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個人紀實作品之一。分別入圍2024年美國聖丹斯影展、MoMA 國際紀錄片節閉幕片、2025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。
📍 你對這片紀錄片有什麼看法?歡迎留言分享!
#黑箱日記 #BlackBoxDiaries #伊藤詩織 #性侵文化 #語言壓迫 #東亞女權 #紀錄片影評 #女性主義影像 #創傷敘事 #黑箱隱喻 #影評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