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必學!認識腸病毒:症狀、傳染途徑|8大預防秘訣
家長必學!認識腸病毒:症狀、傳染途徑|8大預防秘訣
健康知識一次看懂!
每到春夏交替、氣溫升高的時節,家長最擔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「腸病毒」!它是一群病毒的總稱,特別容易侵襲幼童,並引發各種疾病,例如手足口病、泡疹性咽峽炎,甚至可能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。
很多家長以為腸病毒只是「小感冒」,其實不然!腸病毒雖然大多數情況下症狀輕微,但少數案例可能導致腦膜炎、腦炎、心肌炎,甚至呼吸衰竭,嚴重時恐危及生命。因此,家長和照護者不能掉以輕心。
腸病毒是什麼?為什麼幼童特別容易中招?
腸病毒泛指一群 RNA 病毒,包括克沙奇病毒(Coxsackie virus)、伊科病毒(ECHO virus)、小兒麻痺病毒(Poliovirus)及腸病毒 71 型等。這些病毒特徵是容易透過「手口途徑」傳染,而幼童因免疫系統尚未成熟,加上常有「手口習慣」(把玩具、手指放入口中),導致感染機率特別高。
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,台灣每年平均有數千例腸病毒相關疾病通報,其中 5 歲以下幼兒為高風險族群。腸病毒感染多在春夏及初秋盛行,特別是每年 4 月至 9 月,都是流行高峰期。
腸病毒的症狀有哪些?
感染腸病毒後,可能完全沒有症狀,或者只表現出像感冒一樣的輕微症狀,例如喉嚨痛、發燒、流鼻水。但最典型的病症是:
- 手足口病:手、腳、口腔出現紅疹、水泡,伴隨疼痛,導致孩子不愛進食。
- 泡疹性咽峽炎:口腔後壁及咽喉出現潰瘍與水泡,嚴重影響吞嚥。
超前部署!小心「4大警訊」
大部分病童約一週可痊癒,但少數情況下,病毒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或心肺功能,引發嚴重後果。家長要特別留意以下 4大危險警訊,一旦出現,請立即就醫:
✔ 持續嘔吐
✔ 呼吸急促或心跳過快
✔ 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差、手腳無力
✔ 肌肉抽搐或突然間全身僵硬
👉 這些症狀可能是腸病毒重症的徵兆,應立刻送醫,不可拖延!
腸病毒怎麼傳染?留心3大主要途徑!
1. 腸道傳染(糞口途徑)
當孩子接觸到帶病毒的排泄物後,又把手放入口中,就可能感染。這也是為什麼「換尿布後要洗手」的重要性。
2. 呼吸道飛沫傳染
當感染者打噴嚏、咳嗽,或近距離說話時,病毒會隨飛沫擴散,傳染給周遭的人。
3. 接觸傳染
碰觸到患者的水泡液體、鼻涕、口水,或玩具、門把等被污染的物品,都是高風險行為。
👉 腸病毒傳播速度極快,尤其在托嬰中心、幼兒園等密閉空間更容易爆發群聚感染。

如何有效預防?家長必學「8大黃金防護法」
想讓孩子遠離腸病毒,除了加強免疫力,衛生習慣更是關鍵。以下 8 招,請務必落實:
- 勤洗手:飯前、如廁後、換尿布後、回家第一件事,一定要洗手至少 20 秒。
- 戴口罩:若有咳嗽或流鼻水症狀,配戴口罩可避免飛沫傳染。
- 避免與疑似感染者接觸:家中有病童,應隔離並避免共用玩具、餐具。
- 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場所:流行期減少帶孩子去遊樂場、百貨公司親子區。
- 保持居家清潔與通風:玩具、地墊、門把要定期清洗消毒。
- 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:足夠的睡眠與營養能提升免疫力,降低感染風險。
- 母乳哺育:母乳含抗體,對於嬰幼兒有額外保護力。
- 清洗玩具與布偶:特別是幼兒最愛咬的布偶、奶嘴,務必定期清潔。
家長最常問的⋯⋯
Q1:腸病毒有疫苗嗎?
目前只有腸病毒 71 型疫苗,但並非涵蓋所有型別,家長仍需落實衛生防護。
Q2:成人會感染嗎?
會,但多數症狀輕微;然而,成人可能成為傳播媒介,把病毒帶給孩子。
Q3:孩子得過一次腸病毒,就不會再感染嗎?
不是!不同型別的病毒會引發再次感染,因此仍要加強防護。
預防永遠比治療重要!
腸病毒雖然常見,但不能掉以輕心,尤其對於學齡前幼兒,一次感染可能帶來不可逆的後果。家長務必建立孩子的良好衛生習慣,同時保持警覺,一旦出現重症警訊,立即送醫,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。守護健康,從洗手開始,也從你我的小小堅持做起。我們下次再聊~
圖片來源:網絡圖片

📚 資料來源
- 實青健管|《認識腸病毒》衛教圖卡
-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-腸病毒防治專區
- 國民健康署-預防腸病毒衛教資訊
- 台灣兒科醫學會-腸病毒健康資訊手冊
- 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

療寮診所作為台北夜診/健康諮詢推薦的診所,致力於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,包括家醫科、物理治療、心理諮詢及營養指導。診所位於雙北交界,步行5分鐘即可抵達板南線捷運站,特設週三夜診,特別適合忙碌現代人。
◆ 服務項目
雙北交界|板橋藝文空間|捷運站步行5分鐘|可容納30人
• 家醫科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膽固醇異常、代謝症候群
• 健保門診與自費疫苗施打
• 特設週三夜診,特別適合忙碌的現代人
📞 聯絡電話:0905-657119 👩⚕️ 劉欣欣護理長 📧 NicoleLiu3C@trulyhealth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