練習遺忘——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選擇性失憶是種能力
練習遺忘——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選擇性失憶是種能力
我們如何面對「記太多」的焦慮?
你是否曾經懊惱,明明早上才看過一段文章,下午就忘了內容?又或者,每天吸收大量資訊,卻總覺得大腦空空如也,什麼都沒留下?這種「記不住」、「想不起來」的焦慮,其實不只是個人問題,而是整個時代的集體現象。
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資訊時代。每一天,人腦要處理的訊息量是 20 世紀的幾十倍。但諷刺的是,記得越多,不代表你就更有智慧。反而,我們越來越需要一種新的能力——選擇性遺忘。
當代人的焦慮不是「失憶」,而是「過載」
從手機通知、即時新聞、社群媒體、Podcast,到各種影音短片、會議筆記、工作備忘錄……我們的大腦從未真正休息過。許多人開始感受到類似的症狀:
- 對資訊「略過」卻難以深記
- 時常覺得腦袋塞滿,但無法整理
- 睡前腦海仍充斥未處理的訊息
- 開始懷疑自己的專注力與記憶力
但其實,這些不是老化的徵兆,而是來自我們缺乏「遺忘」的機制與勇氣。在被鼓吹「終生學習」、「資訊要懂越多越好」的時代,敢於忘記,反而是一種心理健康的展現。
忘記,是創意運作的秘密武器
「練習遺忘,是在面對創造時的一種必要策略。」
古希臘抄經僧侶會故意在經文抄寫上犯錯,因為他們相信:「完美的記錄無法引發創造。」心理學家也指出,創意不在於記憶,而在於對記憶的重組。而「空白」或「遺漏」,正是讓這種重組有空間發生的前提。
一位小說家曾分享,他寫故事時會故意忘記角色的部分細節,讓劇情有機會「自己長出來」。一位哲學系教授則說:「我不急著記住每個理論,而是讓那些反覆出現的,自然留下來。」這些都印證了,遺忘不是失敗,而是過濾與篩選的過程,是給真正重要的記憶留位置。

用水來做筆記,才是真正的練習
曾聽過一個生動的比喻:如果你總是想把所有知識都「記下來」,就像想用刻字的方式記筆記,那麼一旦內容錯誤或需要修正,反而難以調整。
但若你用水來做筆記(或用流動的方式思考),資訊會自然流過,留下痕跡,但不強求痕跡永存。這種彈性與流動,正是創造力與應變力的基礎。
生活中,我們該如何練習遺忘?
要能主動遺忘,我們必須先接受一件事:不是每件事都值得記住。並非鼓勵大家放棄學習,而是提醒:只有先放掉不必要的記憶,你才有空間記住更深刻的事。
你可以這樣開始練習:
1 設定每日清空時間:每天睡前寫一頁「放下清單」,列出今天無須再想的事。
2 重新定義筆記方式:避免做「死記筆記」,改以圖像、問題或對話形式記錄。
3適度保留遺忘空間:不要強迫自己「什麼都記得」,而是允許資訊自行淘汰。
4 刻意間隔回顧:隔幾天再回頭檢視學習內容,讓大腦主動決定哪些值得保留。
5 信任重複出現的記憶:真正重要的東西,會自己留下來,不必強記。

在過度知識焦慮的時代,「遺忘」是我們重新定義智慧的方式。
當社群貼文只活 24 小時、新聞快訊半天就被遺忘、演算法不斷刷新你的注意力……我們其實早就身處一個遺忘迅速的時代。差別在於,我們是被動遺忘,還是主動選擇。
主動練習遺忘的人,能重新掌控注意力;而執著於記住一切的人,最終將被資訊淹沒。
與其追求記憶力,不如練習留白。
在留白中,你才會重新聽見自己的聲音。

(三) 台北夜診/健康諮詢推薦-療寮診所
療寮診所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,包括家醫科、物理治療、心理諮詢和營養指導,特別適合忙碌的現代人。我們不僅是診所,更是您的健康夥伴,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與健康促進活動,幫助您放鬆身心,提升生活品質。
◆ 服務項目
雙北交界|板橋藝文空間|捷運站步行5分鐘|可容納30人
• 位於雙北交界,板南線捷運站步行5分鐘
• 家醫科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膽固醇異常、代謝症候群
• 諮詢服務:物理治療、心理諮詢、營養指導
• 健保門診與自費疫苗施打
• 特設週三夜診,特別適合忙碌的現代人
戰術性退場:退一步,不是輸,而是保護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