願意排隊一小時吃拉麵,卻等不了90秒紅燈——什麼是「時間感錯覺」?
願意排隊一小時吃拉麵,卻等不了90秒紅燈——什麼是「時間感錯覺」?
是誰偷走了我們的耐性?

筆者偶爾都會對以下狀況感到好奇:為了一碗夢幻拉麵,有人心甘情願地站在排隊人龍中滑手機,拍美照,甚至覺得這段等待別有一番滋味;同一個人,在等紅綠燈的90秒裡,卻可能煩躁得像被困住的野獸,恨不得立刻衝過馬路。
到底是誰偷走了我們的耐性?又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對時間的感受?
「當你樂在浪費的時間裡,就不算浪費時間」是英國哲學家 Bertrand Russell的名言。或許我們習慣了把「我沒時間」掛在口邊,但這句話背後,可能隱藏的是:我們並不知道如何與時間相處。我們是真的缺少時間,還是缺少「掌控時間的節奏感」?今次想跟大家一起來聊聊「時間的錯覺感」。
為什麼時間有時飛快、有時像煎熬?
時間是客觀的嗎?心理學家告訴我們:不,至少不是你我所感覺到的那樣。
——
追劇 vs. 開會
Netflix 半小時,一轉眼;線上會議 30 分鐘,彷彿過了一個冰河時代。
排隊 vs. 紅燈
熱門美食餐廳門口排一小時也心甘情願,紅燈等不到90秒就按捺不住。
小孩 vs. 大人
孩子等暑假等到睡覺,大人則驚覺「怎麼今年已經過了一半了?」
——
這些看似無關的日常情境,其實揭示了一件事:時間的感受往往十分主觀,也涉及不少心理現象。
根據一項2012年的心理學研究,當我們感到愉快、興奮、沉浸其中時,大腦會釋放多巴胺,讓我們感覺時間流逝得特別快;而當我們無聊、焦慮或情緒低落時,掌管恐懼的杏仁核會變得活躍,讓時間彷彿被拉長,令人焦躁難耐。這項研究由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心理學家 Philip Gable 和 Bryan Poole 共同完成,他們指出,當人們期待吃到美食時,大腦的獎賞系統會啟動,使等待時間變得比較容易忍受,甚至產生正向期待。
另外一個與時間體感有關的著名實驗,則來自2007年,由美國神經科學家 David M. Eagleman 與其研究團隊所進行的高空墜落模擬實驗。他們發現,人在極度恐懼的情境下,感官輸入會被更密集地記錄下來,因此事後回想時會覺得時間「拉長」,如同電影中的慢動作。這個現象也常出現在創傷經驗中,說明了時間感其實與記憶密度息息相關。

數位時代的「秒級焦慮」與文化摩擦
你是否也習慣了即時回覆、24小時配送、滑動更新帶來的快感?數位生活讓我們越來越難忍受延遲。社群平台則進一步強化這種焦慮:當別人正在享受下班休息時光,你卻卡在捷運上,這種「我浪費時間了」的 FOMO(錯過恐懼症)便會悄悄浮現。
這種焦慮是如何產生的?當我們每天面對數以百計的資訊碎片時,大腦會習慣不斷切換注意力,迎接色香味俱全的新鮮事物。當沒有刺激進來時,我們反而無法忍受突如其來的「虛無感」。於是,紅燈成為一個令人尷尬的留白空間。我們不是討厭等紅燈,而是害怕無所適從的「空洞」。
而不同文化對時間的想像也造成了行為上的差異。
以時間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《Geography of Time》為例,作者 Robert Levine 在書中分析了不同文化對時間的速度與價值觀。例如,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,「時間就是金錢」(Time is money.)是一種主導性的信念,這種觀念讓人們追求極致效率、行程緊湊,反過來損失時間則被視為一種「慢性自殺」;而在拉丁美洲或東南亞等地,時間被視為一種流動的資源,是可以延展、可以共享的,重點不在「快」,而在於「合時」(In good time)。
這也解釋了為何在日本,排隊被視為一種文明禮儀與期待的過程,是社會默契的一環;而在台灣或其他華人地區,排隊有時則可以被解讀為「品質保證」、「民意所歸」,又或是「浪費生命」、「從群現象」。時間,不只是一種自然單位,更是一種文化認知。
與時間共舞:正念練習與時間美學
我們是否只能被時間追趕?又常常覺得被時間困住?其實,我們可以選擇與時間共舞,充分利用每一個寶貴的當下(Present)。以下為大家介紹幾個生活中的小練習:
正念練習
- 4-4呼吸法:等紅燈時,吸氣4秒、吐氣4秒。讓短暫的等待,成為身體的Reset。
- 5-4-3-2-1 感官覺察:觀察5樣物品、4種聲音、3種觸感、2種氣味、1種味道。等待不再無聊,而是觀察世界的機會。
- 洗碗也能冥想:美國心理學者 Ellen Langer 曾指出,當你用心洗碗、煮飯,這些看似無聊的日常也能成為放鬆時光。
日本的「間/ま」之時間美學
- 日本文化中,「間/ま(ma)」是一種刻意的停頓,如茶道的沉靜瞬間、花道中的美學沉澱、能劇中的留白。它提醒我們:時間的價值,不在於塞滿,而在於節奏與呼吸。
-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習慣每天散步、不回訊息,這是他維持創造力的方式。
- 在《小王子》中,小狐狸對小王子說:「儀式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,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。」這便是「間」的浪漫。
繪畫「時間地圖」
邀請大家一同來試試:
拿出一張紙,畫出你昨天的24小時。 把每個時段分成:工作、社交、放空、娛樂、家人、睡眠⋯⋯標出哪些時間是你「真正覺得值得的」? 哪些時段其實事後一點都不記得自己做了什麼?
接著,選一段你願意改變的時間:
- 早上起床前5分鐘,不滑手機,而是安靜地坐著床邊,感受清晨的房間。
- 午休時間不刷IG/社交媒體,改成寫下今晚想要犒賞自己什麼營養美食。
- 睡前留10分鐘,整理是日值得感謝的3件事,或回顧時間地圖。
你也可以邀請朋友一起進行這個練習,比較彼此的時間地圖,會發現每個人對「值得的時間」定義大不相同。這些差異,正是我們人生風景的核心。
心理學中的「心流」(flow)理論說明,當人專注於有挑戰性但可掌控的活動時,會進入一種忘我狀態,讓時間彷彿消失。這類活動不必複雜,也許只是跟朋友一起玩玩桌遊、專心泡一杯茶、畫一張時間地圖、或靜靜地看一朵雲。其實隨著年齡增長,人們更傾向將時間花在情感價值高的事物上,例如與信賴和親密的人共度時光。真正「值得」的時間,往往都與情感意義緊密相關。
時間不只是錶上的數字
某種程度上,上天是公平的,無論窮或富,每個人都只有每天24小時。有人選擇跟時間賽跑,有人卻像大海,海納百川,包容生活中的不同時間。當中的選擇,不僅是我們選擇叫計程車還是坐捷運,而是在每個當下我們如何定義那些生命瞬間。
時間的概念,從來都不是客觀的鐘點,而是一種選擇、一種態度、一種注意力的品質。
下次再說「我沒時間」之前,不妨停一下,想想:是真的時間太少,還是我對眼前事物的一種表態?希望我們都能在繁忙之中留一點餘裕,學會欣賞片刻的空白,讓等車、等紅燈成為塞滿行程的一天中的「間」,讓等待成為一種觀察與體驗,讓日常也能成為慢慢流動的詩體,賦予不同時光下,各個獨一無二的意義。
__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分享到你的 IG 限動、或留言告訴我們:你最常在哪裡浪費時間?又最想為誰保留時間?
📍 IG|@threeandahalf_podcast
📩 合作邀約|三杯半製作團隊

《三杯半》Three and a Half
|節目簡介|
一杯咖啡、一杯茶、一杯水,還有半杯靈感?三個人坐在桌邊,就成了一集 podcast 的開始。
《三杯半》是一檔在深夜播出的慢節奏談話節目。我們像在一間燈光昏黃的小酒館,用聲音細細泡出一杯夜裡的對話。從日常觀察到社會現象,從人際互動到數位焦慮,我們聊關係、聊文化、聊情感,輕聲問出那些藏在生活縫隙裡的大哉問。
|成員介紹|
ANNA|皮拉提斯老師・催眠療癒師
從外商職涯轉身,走入身心整合領域。專注於透過肢體運動與潛意識對話,協助學生回到內在節奏。她的課堂像一段溫柔的覺察旅程,帶人聽見身體的語言,也讓心靈找到棲息之所。她相信真正的療癒,是在被好好感受與陪伴中慢慢發生的。
小樹|勞工健康服務醫師・香氣旅人
曾在白色巨塔中臨床行醫,後轉入第一線職場,專注勞工健康服務與職業病預防。日常穿梭於工廠、辦公室、物流倉間,傾聽身體訊號與職場壓力。也是一位氣味愛好者,熱愛尋訪香鋪與寺院,相信健康不只是數據,更是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。
KB 一樹|專欄作者・美術編輯・創作人
藝文記者、出版編輯、創意工作者。涉足農耕、策展、設計、社區營造與深度旅遊等領域,擅長將文化敘事轉化為具象經驗。創立和風生活誌「青葉文学部」,並活躍於展覽企劃、桌遊設計與在地文化推廣。
📌 更多資訊請見:
Website|IG|三杯半 Podca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