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續命,還是訂閱死亡?《黑鏡》對醫療未來的殘酷預言
科技續命,還是訂閱死亡?《黑鏡》對醫療未來的殘酷預言
數位延命的代價。

Netflix《黑鏡》第七季以〈Common People〉揭開序幕,挑選了我們早就熟悉卻始終逃避面對的題材:當醫療成了一種「科技服務」,活著這件事,還能不被貼上價格標籤嗎?
這一集看完後的心情卻異常複雜——不是單純的恐懼,而是那種,你明知道劇情在虛構,卻依然感到「好像很快就會成真」的不安。
因為我們已經活在這樣的世界,只是還沒那麼明目張膽。
當醫療變成平台,訂閱成為續命條件
故事的主軸很簡單。一對美國工薪階級夫妻,生活雖不富裕,但至少還過得有點節日與期待。直到某天,太太 Amanda 因為腦瘤陷入昏迷,情勢急轉直下。而這時,科技公司「Rivermind」出現了,他們提出一項看似夢幻的選項:只要透過一項先進技術,就能讓 Amanda 的大腦甦醒,甚至回歸日常生活。
但一切的代價,是訂閱。每月300美金起跳,如果想維持更高的功能,就得升級到 Rivermind+,再進一步升級成 Rivermind Lux。熟悉嗎?這不就是我們手機裡 App 那套老把戲?不付費,就停用;用基本功能,就給你海量廣告;要進階服務(之前明明還是基本功能的),請再掏錢。
但這一次,不是音樂、影集、雲端空間——而是人的生命與意識。
在台灣,我們對健保的依賴幾乎成了一種本能。看病、拿藥、住院,總覺得「至少這一塊我們還能撐」。但也正因如此,《Common People》才顯得格外刺痛。當劇中男主角 Mike 為了維持妻子的「清醒權利」,被迫下載奇怪的賺錢 App,在鏡頭前扯開嘴巴拔牙來娛樂觀眾。
當他只能低聲下氣接受平台通知說「目前的服務暫停維修,請耐心等待」,我不禁想起疫情期間,許多重症病人因為病床數量而被迫等待、或是失去急救的機會。我們以為在文明社會,醫療是基本人權,但其實它早已在市場邏輯裡,被慢慢計價、分級、與限量。
數位延命的代價:身體與意識的分離
Amanda 的存在變成一個「正在跑的程式」,她的意識被上傳、被同步、被更新。她說話開始延遲、思考變得模糊,有時甚至像是系統錯誤般地斷片。她的身體還在,她的聲音還在,但靈魂像是被壓縮成一段段串流資料,依附在某個網路訊號與月費帳號之上。
這種畫面,看似科幻,其實不遠。現在已經有許多醫療科技企業研發「AI 聲音備份」、「數位人格遺留」等產品,將病人的聲音、語言風格、情緒反應「保存」起來,當作家屬懷念與互動的替代方式。
聽起來很有溫度,對吧?但當 Amanda 的腦袋裡開始強制播放區域廣告、失去自己說話的權利時,我們才意識到:科技若沒有倫理,它終究會變成資本的工具,不是用來救人,而是用來「販售生存」。
醫療:社會公平的縮影
這一集真正讓人心碎的,是 Mike 的無力。他並非一個無情的丈夫,正相反,他幾乎是絕望地為了愛人而不斷妥協。他忍下自尊、忍下屈辱,只為讓妻子能夠「醒著」,哪怕她的意識只是像快閃記憶體一樣,隨時可能斷線。
在台灣,我們仍有健保撐住大多數人的基本醫療需求,但也不能否認,更多先進治療與慢性照護資源正在朝「自費」、「分級」的方向發展。長照機構的床位、居家護理的可近性、甚至癌症標靶藥物的使用,哪一樣不是預算與社經地位的角力結果?
Amanda 醒來,但她也成了產品。Mike 保住了她的生命,卻慢慢失去了她的靈魂。這樣的活,還是活嗎?這不是我們第一次在影視中看到醫療科技的兩面刃,但《黑鏡》厲害的地方在於,它不是告訴你「這樣的未來很可怕」,而是讓你恍然大悟——這樣的未來,其實已經在你手機裡了。
凡夫俗子的渺渺
這一集的名字叫做〈Common People〉,表面上是說這對夫妻是「凡夫俗子」,但我覺得,真正想說的是,我們每個人,無論國籍或社會階層,其實都可能變成那個只能負擔得起 Common Plan 的 Amanda。
這讓我想起一位我在台灣見過的老先生,臥床多年,靠一套遠端照護系統維持基本機能。家人說這樣「也不算太辛苦」,畢竟數據都看得到。但那天我看著他眼神發直地望著天花板,心裡一直在想:這樣的活,真的還是「活」嗎?
《黑鏡》給不出答案,它從來都不給答案。但它逼你問自己,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科技便利、那個每個月自動扣款的訂閱機制,會不會有一天也變成「決定你還能不能醒過來」的那一行條款?你會簽嗎?你還有選擇的權利嗎?
我們一直在討論 AI 如何改變醫療、科技如何延長生命,但這集最殘酷的提醒是:不是每一次續命,都是恩典;有時,它可能只是你還付得起的死亡方式而已。
📍 你對這個現象有什麼看法?歡迎留言分享!
#黑鏡 #CommonPeople #醫療科技 #訂閱制醫療 #數位健康 #Netflix影評 #後人類 #BlackMirrorS7 #科技與人性 #AI與醫療倫理 #影評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