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長輩上班:照顧與工作的雙重舞步
帶長輩上班:照顧與工作的雙重舞步
照顧者有了薪水,長輩有人陪伴。

文:小樹醫師@三杯半Podcast
一個日劇般的美好想像
如果有一天,你上班的時候,不只是背著筆電和水壺,而是牽著需要照顧的父母,一起走進日照中心。他在隔壁的教室裡「上課」,你在另一邊換上制服「上班」。聽起來,有點像孩子去幼兒園、家長去公司上班的情景。
這正是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推出的「帶長輩上班」計畫的雛形。照顧者可以受訓成為照服員,在日照中心工作;同時,他們的長輩也能在那裡接受照顧。理想的圖像是:照顧者有了薪水,長輩有人陪伴,一舉兩得。
但,真的是這麼簡單嗎?這樣的制度,對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來說,究竟意味著什麼?
當經濟與照顧同時壓上肩膀
曾經在某公司遇上一位50多歲的阿美姊,她原本是公司的會計,三年前辭職照顧失智的母親。起初,她以為這只是暫時,但隨著母親病情進展,她一步一步走進「全職照顧」的生活。存款逐漸見底,她的世界只剩下藥盒、尿布與三餐。
最近,阿美姐聽到「帶長輩上班」的計畫。面對原本看不見的終點的生活,似乎有了新的希望與期待:如果能邊工作邊照顧母親,生活是不是能好轉?可是,她又有些猶豫:成為照服員意味著體力消耗更大,下班後還是得照顧母親,她真的能撐得住嗎?
其實,這種掙扎並不只阿美姐一個人有。對許多中壯年照顧者來說,「經濟」和「照顧」的雙重壓力,正像是兩條繩索,一起拉扯著生活。
從《忘了我記得》看見照顧的另一種可能
Netflix 的台劇 《忘了我記得》 上線後,引發了台灣社會對失智照護的廣泛討論。劇中,謝盈萱飾演的程樂樂,獨自面對父親突如其來的失智,既要照顧病情反覆的父親,又要兼顧工作、感情和自我追尋。那種拉扯與疲憊,讓許多觀眾感到心有戚戚。
這部劇最令人揪心的地方,在於它揭露了「孝道內疚」的枷鎖。樂樂在劇中曾問:「我很害怕你突然就走了,但我又好怕你一直走不了。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?」這句台詞擊中了許多照顧者心裡的矛盾——愛與責任之間的拉扯,往往被傳統「孝」的價值觀放大成無盡的自責。
然而,這部劇也引出了社會的另一層反思:為什麼照顧的重擔,必須全數落在一個人身上? 為什麼制度的存在感這麼稀薄,觀眾在劇中幾乎看不到長照專線、喘息服務、日照中心這些公共資源?專家批評這是戲劇未能補上的缺口,但某種程度上,也真實反映了現實生活裡「政策和民眾的知識落差」。
相較之下,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出的「帶長輩上班」計畫,正好回應了這個落差。它嘗試讓照顧者不必再陷於「辭職或犧牲」的二選一,而是轉換角色成為照服員,同時在制度支持下找到喘息與收入。雖然還有不少挑戰,但至少提供了一種「不再單打獨鬥」的想像,對於已經離開自己原職場的全職照顧者,開啟了一扇窗。
《忘了我記得》讓觀眾看見了照顧者的孤獨、壓力與自責;而「帶長輩上班」提醒我們,除了沉浸在情感的痛苦中,我們還能討論制度、尋找解方。照顧,不該只是孝道下的孤軍奮戰,而應該是整個社會一同接住的責任。
利與弊的溫柔討論
1. 好處:看見光亮的一面
對很多照顧者來說,最大的好處就是「有收入」。不再只是單向支出,而是能重新站上職場,有薪水、有成就感,甚至還有政府獎勵金。這對長期被經濟壓力困住的人來說,是一道久違的光。
另一個好處是「少一份分離的擔憂」。許多照顧者最放心不下的,就是把長輩交給陌生機構。若能「同地點」上班與托顧,心裡的焦慮會減少很多。對一些人來說,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。
還有一層是「身份轉換」。從「家裡的照顧者」變成「有專業認證的照服員」,代表社會開始承認這份付出不是「理所當然」,而是一種工作、一種價值。這種被認可的感覺,對很多人而言,可能比薪水更重要。
2. 疑慮:隱藏的疲憊與邊界
然而,新聞也寫到,許多報名的人最後放棄,理由是——「怕撐不下去」。這句話聽起來很真實。
第一個隱憂是角色邊界模糊。在日照中心裡,你同時是員工,也是女兒或兒子。當母親在活動中不配合,你是要以「照服員」的專業來處理,還是以「孩子」的身份來安撫?這種情感的糾葛,比單純的專業照顧更沉重。
第二是情感勞動加倍。日照中心的工作本來就很辛苦,要協助移位、清潔、餵食。對本來就已經「滿負荷」的照顧者而言,等於把 24 小時都投入在照顧裡,沒有真正的喘息時間。這可能會導致更快的「照顧者倦怠」。
第三是適應與體力的挑戰。照服員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,需要體能與專業知識。對一些照顧者來說,與其說是「回到職場」,不如說是「進到另一種高壓工作」。
3. 不同的思考角度
從照顧者的角度:有人覺得這是機會,有人覺得是陷阱。
從被照顧者的角度:有人可能因「孩子在旁邊工作」而安心,但也有人會覺得壓力更大,因為自己成了孩子的「工作對象」。
從職場的角度:日照中心若同時雇用多名「帶長輩上班」的員工,如何分工?會不會造成其他同事的不平衡?
從政策的角度:這樣的計畫,究竟是幫助家庭,還是轉嫁長照人力缺口?
這些角度沒有對錯,重要的是,我們願意去傾聽、去理解,因為每個人的處境都不同。
長照3.0的脈絡:我們需要的是更多「選項」
隨著長照 3.0 即將上路,服務據點會更多、喘息服務會更彈性,政府與民間都在努力編織一張公共照顧網絡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「帶長輩上班」可以是一個選項,但不該是唯一解答。正如家總提出的「新三不長照」:不離職照顧、不必然自己照顧、家庭不失和。
我們需要的是「多元選擇」:有人選擇自己照顧,有人選擇專業機構,有人希望短暫喘息。每一種選擇,都不該被道德審判,而應該被理解與支持。
或許「帶長輩上班」是一種可能,但我們更期待的是:不論選擇哪一條路,照顧者都不必孤單,不必被綑綁在「犧牲」的想像裡。如果有一天,你也需要面對照顧,或成為被照顧的人,你希望社會給你什麼樣的支持?是可以喘息的空間?還是更多理解的眼神?
願這篇文章,成為長照 3.0 上路前的一次溫柔對話。
__
📍 IG|@threeandahalf_podcast
📩 合作邀約|三杯半製作團隊

《三杯半》Three and a Half
|節目簡介|
一杯咖啡、一杯茶、一杯水,還有半杯靈感?三個人坐在桌邊,就成了一集 podcast 的開始。
《三杯半》是一檔在深夜播出的慢節奏談話節目。我們像在一間燈光昏黃的小酒館,用聲音細細泡出一杯夜裡的對話。從日常觀察到社會現象,從人際互動到數位焦慮,我們聊關係、聊文化、聊情感,輕聲問出那些藏在生活縫隙裡的大哉問。
|成員介紹|
ANNA|皮拉提斯老師・催眠療癒師
從外商職涯轉身,走入身心整合領域。專注於透過肢體運動與潛意識對話,協助學生回到內在節奏。她的課堂像一段溫柔的覺察旅程,帶人聽見身體的語言,也讓心靈找到棲息之所。她相信真正的療癒,是在被好好感受與陪伴中慢慢發生的。
小樹|勞工健康服務醫師・香氣旅人
曾在白色巨塔中臨床行醫,後轉入第一線職場,專注勞工健康服務與職業病預防。日常穿梭於工廠、辦公室、物流倉間,傾聽身體訊號與職場壓力。也是一位氣味愛好者,熱愛尋訪香鋪與寺院,相信健康不只是數據,更是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。
KB 一樹|專欄作者・美術編輯・創作人
藝文記者、出版編輯、創意工作者。涉足農耕、策展、設計、社區營造與深度旅遊等領域,擅長將文化敘事轉化為具象經驗。創立和風生活誌「青葉文学部」,並活躍於展覽企劃、桌遊設計與在地文化推廣。
📌 更多資訊請見:
Website|IG|三杯半 Podca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