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地板看表演——從「台北藝穗節」談場地租用的矛盾與可能
坐地板看表演——從「台北藝穗節」談場地租用的矛盾與可能
租借前心中有數。
今年密集參與台北藝穗節,我反覆遇到一個現象:即使票價落在 600 到 800 元之間,觀眾卻常常被安排坐在地板上。有時是一張小巧拼,大小剛好能放下一個屁股;有時甚至只有薄薄一層地墊。這樣的體驗,乍聽有點荒謬,但親身經歷後,卻也勾起許多關於「場地」與「觀演體驗」的思考。
對觀眾而言,票價往往隱含了一種期待:至少該有一張椅子吧。當這份期待落空,心理上的落差自然浮現。有人覺得不舒服,長時間盤腿坐著難免酸痛;有人覺得不值,因為票價與體驗的落差太大;但也有人意外欣賞這份貼近——坐地板讓表演者與觀眾之間沒有距離感,氛圍反而更親密。這種矛盾的感受,正是藝穗節現場最真實的部分。
而換個角度來看,場地方與主辦單位的考量卻並非全然「不體貼」。小型空間若想維持票房收入,往往只能用地板來擠出更多座位。臨時加椅子意味著更多租借與運輸成本;而在一天多檔演出輪替的情況下,用巧拼取代椅子,也能加快轉場效率。這些選擇未必浪漫,但卻是現實。
對於租用場地的團隊來說,這更是一場資源分配的辯證:究竟要用最低成本換取更多票房?還是要投資在觀眾的舒適體驗上?
有些團隊選擇妥協,乾脆讓觀眾席回歸「原始」;也有人反過來,把坐地板納入美學設定,讓不適感成為表演的一部分。無論如何,空間的使用方式,早已不只是附屬條件,而是作品本身的一部分。
這樣的經驗讓我想起一個更大的命題:當觀眾的期待、場地的限制、主辦的選擇三方交織,坐地板不再只是身體上的不適,而是一場關於「公平與真實」的協商。
或許最好的解法,不是強行擺出標準答案,而是讓差異透明化:事先告知座位形式,或是用價差去反映體驗的不同。當觀眾知道自己買的是「地板票」或「椅子票」,那份不安與質疑,可能就會少一點。
坐地板看表演,聽起來像是一種妥協,其實卻是小劇場文化的縮影。它揭示了城市裡有限空間的運作方式,也提醒我們票價之外,還有一個更真實的問題——你希望觀眾帶走的,是作品的震撼,還是屁股的酸痛?

小店的靈魂在於使用者。
您在找療癒的空間辦活動嗎?療寮生活館 Chitchat LIFE 歡迎企業、學校、團體及個人來租用場地。請跟我們的場地小管家聯繫,我們將按照您的需求及預算,安排最適合的場地佈置模式,成為活動主辦方的最強後盾。
◆ 空間特色:
雙北交界|板橋藝文空間|捷運站步行5分鐘|可容納30人
• 位於雙北交界,捷運站步行5分鐘
• 療癒藝文空間,恬靜巷弄中的1樓工作室
• 日式和室 / 塌塌米 / 木製傢具 / 香氛乾花 / 觀葉植物
• 定期舉辦運動課程,可動可靜,整面牆都是全身鏡
• 麥克風、投影器材、家庭影院音響 免費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