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光影中聆聽靜默的青春——《度日 In Their Teens》5/16 放映活動
在光影中聆聽靜默的青春——《度日 In Their Teens》5/16 放映活動
療寮生活館 推薦策劃。

2025年5月16日的夜晚,我們來到新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「小影格」放映廳,參與一場40分鐘的紀錄片放映活動。《度日》,榮獲金馬58最佳紀錄短片獎,是一部關於台灣底層青年的作品,但不只是「議題」或「弱勢」的展演,而是一段貼近肌理的生命陪伴。
與其說這是一場觀影活動,不如說是一次靜靜的靠近。影片主角「土豆」,與他的朋友們,在鏡頭前展示的不只是生活,而是一種不被社會看見的生存方式。他們的青春很短,卻經歷了過早開始的成年。

紀錄一眾雲林青年的《度日》/
《度日》是一部平淡的生活側映,卻令人久久難以釋懷的紀錄片。它拍攝了導演林佑恩與「廢墟少年」報導計畫中主角土豆從16到18歲的生命交織。這部片不急於替角色說話,而是選擇靜靜地「在旁邊」,記錄少年們如何在困境中掙扎求存。
土豆與他的朋友們做著短工,搬金紙、洗車、灑農藥。他們的日常勞動不是夢想的墊腳石,而是一日一日的勉強維生,夜以繼日地為著金錢而煩惱,卻又走不出那個死胡同。這樣的生活,對於生活在台北的觀眾來說可能有一點距離,也有一點難以理解。

導演映後座談:說出紀錄片背後的故事/
映後座談由導演林佑恩親自出席。他分享了拍攝歷程中的種種掙扎與矛盾,特別是作為一名來自台北、擁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外人,他如何在片中面對階級差異與信任關係。
「我不能假裝自己融入,因為我無法像他們那樣活著。」
他談到第一日去拍攝,是土豆17歲的時候,正要去噴農藥。他很早便上工,拉著一根長長的管線,霧氣從背後竄起。你會覺得,那是他被毒霧包圍的青春。
他說他一開始只想做一段10分鐘的新聞報導,但影片出來後,土豆覺得「很有面子」,導演就這樣一路被邀請進入他的生命,也陪著他迎來下一代的誕生。
「18歲不是一個出口,它只是問題開始浮現的年紀。」導演分享他過去以為18歲是這群青年的解脫點,卻發現那只是另一場沒有退路的賽跑。他們口袋裡的紅單、無法清除的罰款、不斷循環的短期勞動,構成一個無法走出來的迷宮。

還有一次,是土豆突然傳訊息來說:「你有6萬1嗎?」導演說,那一刻他知道,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。不是不願意幫,而是知道一旦開始金錢往來,就會失去關係的平衡。
導演說:「拍紀錄片的時候,最難的不是素材,而是關係。你無法只用鏡頭紀錄,也無法真正活進他們的生活。你只能陪在旁邊,等待被允許靠近的那一刻。」有觀眾問:「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拍,什麼時候該放下攝影機?」
導演說:「有一場戲是老闆娘哭了,我知道那不是我要的。我收起攝影機,因為真正重要的,不一定會出現在鏡頭裡。」觀影像是潛水,在水下我們才能真正聽見那些平常聽不見的聲音。
另一個有趣的分享是,導演談到電影面世後,有人好奇問到部分鏡頭的取鏡是不是預先安排好的(因為場景調度拍得太電影感了),導演笑言:「其實是跟被攝者一起生活久了,大致都能慢慢預判他們的生活軌跡,從哪裡進來,從哪裡出去,於是就有了可以預時準備拍攝角度的空間。」
映後座談的現場,有人提出關於拍攝者與被攝者的權力關係,有人問到土豆後來的生活狀態,也有人單純想知道,導演是否覺得這樣的拍攝「值得」。
導演分享:「我原本以為透過紀錄片可以更好地講這個故事,但其實發現沒有,還是很難有改變……當然也許這部片的目的本來就不是改變什麼,但當時的我一直還是抱有這樣的希望。」
也許一部紀錄片面世、獲獎後,仍無法為他們帶來什麼改變,但攝影機後,總有什麼在無聲地改變了。「原本想透過紀錄片改變什麼,最後是自己看清了自己。」

不來看,不會知道/
《度日》讓我們看見:有些生命,是在我們認知邊緣以外持續著的現實。
你可能知道什麼是「高風險家庭」,但不知道幾張紅色罰單會如何卡住一個青年的就業路;你可能聽說「少年勞工」,卻沒看過凌晨三點起來,趁天還沒亮蟲子還沒有躲起來前,跑到農田灑著農藥的身影;你可能想像過階級複製,但沒感受過一台車對一個人的自尊有多重要。
這些事,不來看,你不會知道。
從電影中,我們學會的/
這部影片並不試圖給出解方,它讓我們明白的是:理解的前提,是先放下我們自己的預設。
「成年不是起跑線,而是另一場沒有護欄的賽跑。」
從一張又一張的紅單,到無法繳清的罰款;從少年工的身體勞損,到30歲後無人接住的疲憊人生,導演誠實地紀錄。這不只是一部電影,更是一場與我們自身倫理與認知的對話。

公共觀影的化學作用/
活動現場的座談時間,觀眾的提問讓我們看見了更多觀影的多樣性與共鳴。有觀眾很好奇由報導過渡去紀實影像,當初導演起心動念的目的是否有達到;也有觀眾問到:「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界線,該怎麼拿捏?」還有,每逢是社會議題性電影都會引起觀眾很關心的問題:「你覺得拍完這部片,改變了什麼嗎?」
導演提到一段印象深刻的前輩叮嚀:「以前學紀錄片時,有位前輩說,拍得不夠好,就是因為不夠貼近;要拍得夠好,就要貼得夠近,甚至成為他。但我後來才意識到,有些界線,是無法越過的。」
這些問題,讓我們明白一部紀錄片不只是一段敘事,更是一次群體的思考與凝視。影廳裡的光暗交替之間,並不只是觀影,更是共同看見與共同提問的過程。

活動後記|第一次參與公共觀影共同策畫的我們
這次放映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,我們受邀參與影片挑選與主題設計。雖然活動不在療寮館內舉行,但能夠以我們擅長的策劃觀點,與國家級平台共創這場公共觀影的機會,依然是難得的經驗。也因為誠摯地相信這部作品所傳遞的重量與溫度,療寮生活館決定推介這場活動,並在各平台向社群傳遞這份邀請。
這一晚,讓我們坐下來,用眼睛與心一起陪他們「度日」。
📍 你對這部紀錄片有什麼看法?歡迎留言分享!
圖片:《度日》In Their Teens

關於TFAI 我們在電影院上課/
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(Taiwan Film & Audiovisual Institute,TFAI) 致力於推廣文化平權的影像教育,特此辦理「我們在電影院上課」免費公益活動個人場,期盼將影像魅力透過電影院體驗帶給不同身分族群,多元視角的議題反芻,延展豐富生命的視野。

🎬 活動資訊
日期|2025年5月16日(五)
時間|18:30–20:30(18:30開放入場)
地點|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小影格(新北市新莊區文藝路2號)
講師|導演 林佑恩
— 活動流程 —
6:30-6:40|進場入座
6:40-6:50|開場簡介
6:50-7:35|影片欣賞
7:35-8:20|映後座談
8:20-8:30|紀念合照、散場
*免費報名,記得勾選是【療寮生活館推薦】~
#度日 #紀錄片放映 #林佑恩 #金馬短片 #TFAI #療寮生活館 #青少年困境 #我們在電影院上課 #新莊活動 #免費觀影
《度日 In Their Teens》
2021年金馬獎 最佳紀錄短片
導演:林佑恩
語言:中文/國語、台語/閩南語
產地:台灣
片長:40 分鐘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