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共空間的雙標心理:從街頭藝人到我們的日常生活
公共空間的雙標心理:從街頭藝人到我們的日常生活
如果角色對調,我還會覺得可以接受嗎?

這一集的Podcast,我們從街頭藝人談起——表達自由、公共秩序、城市美感,談著談著,其實我們越來越發現,這些議題的核心,不只是街頭藝人的問題,而是「我們怎麼使用、怎麼對待公共空間」的問題。
我們在節目裡聊到了:
- 街頭藝人的自由與城市空間的衝突
- 台灣 vs. 香港的差異
- 「做自己」與「顧大家」的拉鋸
但有個問題我們錄音時沒有來得及深入——當我們自己侵犯公共空間時,我們是怎麼原諒自己的?當我們在公共空間中被打擾時,我們又是如何變得嚴苛?這種心理上的雙標,是怎麼形成的?我們又要如何與它相處?
心理機制的運作:我們怎麼自我開脫,也怎麼替自己辯護?
當我們侵犯公共空間時:理直氣壯的「不得已」
日常生活中,我們經常在不經意之間做出一些侵擾公共空間的行為。像是臨停在紅線區,只為了「跑下去買個早餐而已」、把盆栽擺在騎樓「因為回來的時候可以挪開停車」、在公園散步時與朋友並肩而行,卻完全擋住了動線。「一下下沒關係」、「我又不是唯一這樣做的」、「這個城市本來就很亂」,這些話語彷彿成了一套「自我豁免權」,讓我們得以心安理得地違規。
這樣的心理防衛,其實很普遍。它保護了我們的自尊,也讓我們在複雜的城市生活裡,能保有一點彈性與喘息的空間。畢竟,當所有人都要求「零錯誤」,生活也會變得極為嚴苛。但問題是,當這些「不得已」成為常態,我們就失去了察覺自己的能力。久而久之,「不經意」變成「習慣性」,我們在無意中把公共空間變成了「看起來沒人管的地帶」,自己也成了那個一直在擠壓邊界的人。
當我們在公共空間中被打擾:正義感瞬間爆棚
反過來,當我們被侵犯時,情緒往往就不是那麼寬容了。比如走在路上被電動滑板車擦肩而過、準備停車卻發現有人拿交通錐「預留」車位、在公園被高分貝音樂打擾到無法放空。這些時候,我們會迅速將自己置於「受害者」的位置,進而升起強烈的正義感:「怎麼可以這麼沒公德心?」「這應該要有人來管吧!」「這不是破壞秩序嗎?」
這樣的轉換非常快,幾乎不需要過多思考,因為我們已經內建了「秩序守護者」的腳本。這種心態的產生,一方面是因為城市生活本身就充滿了摩擦與壓力,當我們終於找到一個明確的「錯誤來源」,就容易將長期壓抑的情緒投射在上面;另一方面,這也反映出我們對公共空間的期待——我們不一定積極維護它,但當它失序時,我們會迅速指責、希望它能被「恢復原狀」。而這種反差,也讓雙標的情緒操作更加根深蒂固。
心理轉折的關鍵:我們怎麼在腦海裡「喬」出一致性?
面對自己與他人行為的差異詮釋,我們內心常常會產生矛盾感。然而人類的心理並不喜歡矛盾感,於是我們便會啟動「認知一致性機制」,透過重組故事與選擇性觀點,讓我們的行為與價值觀看起來一致。以下是常見的三種心理補償策略:
時空差異化
我們常會認為「我當時有正當理由,而他們沒有」。像是自己違停,是因為「孩子發燒急診」、而他人違停,則是「懶得繞遠路」。這種對自己背景的理解和對他人動機的簡化,是維護自尊的一種方式。當我們把自己放進一個更具體、複雜的情境中,便能較輕易地說服自己「我不是那種人」,只是在「非常時期做了非常之舉」。
把自我行為變成私事,把他人行為變成公共事件
這是很常見的雙重標準操作。例如我們在騎樓聊天,覺得那是「生活的一部分」,但當別人在騎樓設攤,我們可能立刻將其視為「非法佔用空間」。或是自己在公園吹奏樂器是「文藝」,別人播放流行音樂則成了「噪音污染」。我們對自己行為的分類,常因情感與主觀價值而輕盈許多,而對他人,則傾向放大其公共影響與違規性。
聯合正義資源
當我們憤怒但又不確定憤怒是否合理時,我們會本能地尋求「群體支持」,例如向鄰居、社群網站或市民專線投訴,說:「大家都這樣覺得吧?」這種拉攏的行為,不只是為了放大訴求,更是一種道德合法化的手段——如果「不是只有我在意」,那我就是對的。這讓我們在面對公共議題時,更容易站在「多數的正義」這一方,自我合理化得以順利展開。
我們怎麼與這樣的心理機制自處?
這些心理操作不是誰的錯,而是人性的一部分。我們傾向維護自尊,也想相信自己是「比較合理的那一方」。但如果我們能在面對這些情緒時,多一點緩衝與覺察,就能避免公共空間成為被大家默許侵蝕的灰色地帶。以下是我覺得可以嘗試去實踐的方式:
自問:「如果角色對調,我還會覺得可以接受嗎?」
這是一個很簡單但強效的自我覺察練習。當你想把車臨停在紅線區時,試著想像:如果是你在找車位,卻看到別人這樣停,你會怎麼想?這個換位思考的練習,能讓我們的主觀觀感變得相對中立,也是一種溫和的自我提醒。當我們意識到「如果我討厭別人這樣做,那我也該盡量避免這樣做」,其實就已經踏出了自律的一步。
練習延遲自我寬容:給自己三秒鐘
我們很擅長原諒自己,尤其在繁忙、疲憊、情緒不穩的時候。但我們可以練習「延遲寬容」——給自己三秒鐘,問問自己:「這樣做真的可以嗎?有沒有其他方法?」這個過程不需要太長,也不需要結果完美,但它會讓我們從「自動駕駛模式」切換成「意識行為模式」。這三秒,可能會讓你選擇多繞一圈、放棄亂停車、降低音量,或乾脆推遲一場不必要的對話。這些小舉動,不僅是對公領域的尊重,也是在訓練我們的自我節制肌肉。
給「公領域」一點人味:從抽象變具體
「公共空間」聽起來太冷、太遠了,我們很難為它感到痛。但如果你試著這樣想——這裡是你孩子以後要上學的街道,是你爸媽每天走路散步的騎樓,是你朋友常聚會的廣場,那你還會覺得這些地方的亂象「忍一下就好」嗎?給公領域一個臉孔、一段記憶、一點溫度,它才會真正進入我們的價值系統裡,成為值得保護的一部分。
城市不是別人的責任,而是我們每個人的練習場
街頭藝人是不是吵,不只是音量的問題;而是我們能不能容納彼此、界定界線、放下雙標的能力。我們都在城市裡學習做自己,也學習顧大家。
練習從「我沒怎樣」的自我寬容,走向「我可以怎麼好一點」的公共自覺——這不只是制度的進步,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默契與修養。
這座城市,沒有誰是局外人。
__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分享到你的 IG 限動、或留言告訴我們:你最常在哪裡浪費時間?又最想為誰保留時間?
📍 IG|@threeandahalf_podcast
📩 合作邀約|三杯半製作團隊

《三杯半》Three and a Half
|節目簡介|
一杯咖啡、一杯茶、一杯水,還有半杯靈感?三個人坐在桌邊,就成了一集 podcast 的開始。
《三杯半》是一檔在深夜播出的慢節奏談話節目。我們像在一間燈光昏黃的小酒館,用聲音細細泡出一杯夜裡的對話。從日常觀察到社會現象,從人際互動到數位焦慮,我們聊關係、聊文化、聊情感,輕聲問出那些藏在生活縫隙裡的大哉問。
|成員介紹|
ANNA|皮拉提斯老師・催眠療癒師
從外商職涯轉身,走入身心整合領域。專注於透過肢體運動與潛意識對話,協助學生回到內在節奏。她的課堂像一段溫柔的覺察旅程,帶人聽見身體的語言,也讓心靈找到棲息之所。她相信真正的療癒,是在被好好感受與陪伴中慢慢發生的。
小樹|勞工健康服務醫師・香氣旅人
曾在白色巨塔中臨床行醫,後轉入第一線職場,專注勞工健康服務與職業病預防。日常穿梭於工廠、辦公室、物流倉間,傾聽身體訊號與職場壓力。也是一位氣味愛好者,熱愛尋訪香鋪與寺院,相信健康不只是數據,更是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。
KB 一樹|專欄作者・美術編輯・創作人
藝文記者、出版編輯、創意工作者。涉足農耕、策展、設計、社區營造與深度旅遊等領域,擅長將文化敘事轉化為具象經驗。創立和風生活誌「青葉文学部」,並活躍於展覽企劃、桌遊設計與在地文化推廣。
📌 更多資訊請見:
Website|IG|三杯半 Podca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