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假結束了,心還沒回來?小心「假期後遺症」
連假結束了,心還沒回來?小心「假期後遺症」
健康知識一次看懂!
每次連假一結束,我在診間最常聽到的話就是:
「醫師,我好累喔…但也不知道為什麼。」
「昨晚一整晚睡不著,今天早上超不想上班。」
「我現在超焦慮,覺得好像事情做不完。」
「好想再放三天⋯⋯」
你也有這種狀況嗎?如果有,別擔心,你不是一個人。這些都可能是假期後遺症的表現。
我常常跟病人說,放假放得徹底沒關係,重點是你要知道怎麼收心回來,不要一直卡在假期的餘韻裡。所以,這裡有幾個我親自實踐,也推薦給病人的連假後收心方式,不是那種「心靈雞湯式的勵志喊話」,而是從身體節奏、心理調適、生活安排下手的實用技巧。
🧠 假期後遺症是什麼?
「假期後遺症」不是醫學病名,但確實是一種常見的心理與生理現象。它的本質是我們的作息、生理時鐘、心理狀態,在放假期間被「暫時解放」後,突然要回歸原本的規律與壓力,大腦和身體無法即刻適應,產生了身心的「抗議反應」。
這些反應,其實是身體在提醒我們:「你這幾天真的玩得很放鬆、但現在需要時間適應。」
常見的假期後遺症包括:
- 睡眠混亂(失眠、早醒、睡不飽)
- 焦慮、憂鬱、莫名煩躁
- 注意力下降、腦霧感
- 食慾改變(暴飲暴食或食慾不振)
- 倦怠無力、提不起勁
- 強烈的厭班症候群
長假後的「收心 5 步驟」
❶ 不強求「立刻振作」,請溫柔過渡
長假後馬上要求自己「恢復戰鬥狀態」,只會讓心理壓力更大。請給自己2~3天的過渡期,允許自己有一點「收假症狀」,不需要完美。可以從做一點簡單任務開始,例如:整理信箱、規劃待辦事項,而不是一回來就全開火力衝刺。
❷ 固定作息比早起更重要
很多人收假第一天就設定超早的鬧鐘,結果一整天精神更差。其實比起「早起」,讓作息回到固定時間更重要。每天固定時間起床、睡覺、用餐,讓大腦的生理時鐘逐漸對齊,情緒也會比較穩定。
❸ 減少高刺激輸入,讓大腦降速
假期時我們常接收很多高刺激資訊(追劇、遊戲、聚會、爆吃美食),一回到工作就立刻處理壓力事情,大腦會當機。建議在收假後幾天,減少過多螢幕時間、強烈聲光刺激,讓腦子「慢下來」,進入工作節奏會順很多。

❹ 不要急著減肥/戒糖/重訓 - 先恢復穩定再談挑戰
很多人連假後第一個念頭是:「我這幾天吃爆了,明天開始節食+爆操健身!」這樣只會讓身體壓力更大,然後三天就破功、心情更糟。與其急著懲罰自己,不如先從規律三餐、多喝水、每天走路30分鐘做起。等身心穩定後,再慢慢加強強度。這樣才能走得久。
❺ 規劃「下一個小確幸」,轉移對假期的依戀
這點超有效!很多人收假不開心,是因為「感覺快樂結束了」。這時候,不妨安排下個小放鬆——也許是週末一個人看電影、下週和朋友小聚、月底安排按摩,甚至是訂一杯你喜歡的咖啡。只要生活裡還有期待,就比較不會陷入「假期已逝,生活好苦」的低潮。
💬 小提醒:請允許大腦「重新開機」
如果你覺得自己收假後狀況不好,請不要急著貼上「我很廢」、「我太軟爛」的標籤。那只是你的大腦和身體還沒從「休息模式」轉成「工作模式」,需要一點時間。這段過渡期,就像電腦重新開機,不是你按了電源鍵就能立刻運作,而是需要跑一點進度條。請給自己這份溫柔,慢慢調整,慢慢歸位。
🏥 什麼時候該考慮尋求專業協助?
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低落、焦慮、提不起勁已持續超過2週,或明顯影響到日常生活(如工作、人際、睡眠),那就不是單純的假期後遺症,可能需要專業協助。
*療寮診所提供心理諮商與身心評估服務,我們的心理師團隊會用安全、無壓力的方式陪你看見問題、走出困境。
假期是一場快樂的遠行,但你終究要回到自己身上
人生不會永遠放假,也不該永遠上緊發條。學會收心,就是學會在生活的兩端之間,找到自己的節奏。希望你今天讀完這篇文章後,能多一點理解,多一點平衡,也多一點溫柔地照顧自己。歡迎隨時回來看看我們的文章,也歡迎你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。慢慢地、慢慢地,一切都會歸位。
👉 延伸閱讀建議:
圖片來源:網絡圖片

療寮診所作為台北夜診/健康諮詢推薦的診所,致力於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,包括家醫科、物理治療、心理諮詢及營養指導。診所位於雙北交界,步行5分鐘即可抵達板南線捷運站,特設週三夜診,特別適合忙碌現代人。
◆ 服務項目
雙北交界|板橋藝文空間|捷運站步行5分鐘|可容納30人
• 家醫科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膽固醇異常、代謝症候群
• 健保門診與自費疫苗施打
• 特設週三夜診,特別適合忙碌的現代人
📞 聯絡電話:0905-657119 👩⚕️ 劉欣欣護理長 📧 NicoleLiu3C@trulyhealth.com.tw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