颱風假心理學|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「有沒有放假」?
颱風假心理學|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「有沒有放假」?
學習面對「颱風式焦慮」。

每次颱風一來,氣象預報還沒說完,全台灣的LINE群組就熱鬧起來:
「明天會放假嗎?」
「台北好像沒什麼風欸⋯⋯」
「我還是先把工作帶回家好了。」
很多身邊的朋友都曾抱怨過:「放不放假搞不清楚,壓力比風大」、「好像被綁著不能安排任何事,很焦躁。」其實,這不只是「想不想放假」的問題,而是牽涉到我們對不確定感的焦慮、社會期待的壓力,還有一種被動等待命運宣判的無力感。
為什麼放不放假,讓你這麼焦慮?心理學這樣說
❶ 不確定感,比颱風本身還可怕
人的大腦喜歡「確定」與「預測」,一旦資訊模糊,就會自動啟動焦慮系統。像是:「我該不該準備明天的簡報?」「孩子學校會不會臨時停課?」這些小小的懸而未決,會讓大腦持續處於「待命模式」,無法真正放鬆,甚至睡不好。
❷ 社會比較:你放我不放=不公平?
「桃園放了,台北沒放」,瞬間點燃整個網路的迷惑(與怒火)。我們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處境與別人比較,特別是在看似應該「統一標準」的事情上,若別人放假、自己還要上班,會產生相對剝奪感,進而引發憤怒與委屈。
❸ 放假=壓力釋放的象徵
颱風假對很多人來說,不只是不用上班,更是一種心理上「終於可以不用硬撐」的許可。放假代表:「我可以正大光明休息」、「我終於有個理由不回信、不加班」。所以當這個期待落空,情緒的落差也會特別大。
一場颱風,引爆集體焦慮文化?
颱風假之所以會引起全民高度情緒起伏,其實也反映出台灣社會長期處於高壓工作文化下,對「休息」的渴望只能仰賴天災來「合法休息」。
你可能會笑,但這也是事實。
我們平常可能不敢請假、不敢打卡晚、不敢下班走人。只有颱風,給了我們一種「被允許」的休息。但從心理健康角度來說,如果我們的生活要靠一場颱風才能休息,也許是時候好好檢視一下整體壓力結構。
面對「颱風式焦慮」,試著這樣做
✅ 與其等消息,不如安排 Plan B
在知道消息之前,不妨先安排「不論放不放假都能接受」的計畫。這樣可以幫助大腦降低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。例如,準備一份可延後提交的工作,或安排輕鬆可變動的宅在家活動。
✅ 接受「不公平感」,但不被它控制
放不放假,從來都不是你能控制的事。當別人休你不休時,允許自己感受不爽,但不要讓它主導你的一整天。試著轉念:「我還是可以下班後好好放鬆,不讓一天白費。」
✅ 放假了,也不要讓自己「被工作入侵」
如果真的放假,也別再讓「老闆會不會密我?」這類想法騷擾自己。放假就是休息,是你該享受的時間。不回訊息、不開信箱,是你應得的心理邊界。

/ 我們不需要等颱風,才有資格好好休息
身為醫師,我常提醒病人:「你不是要累到生病,才值得休息。」同樣地,我也想提醒每一位正在關注「放不放假」的你——也許,我們要練習的不是等待放假,而是允許自己在日常裡,建立休息的空間。
當社會還在爭論「放不放」的時候,你已經默默地在照顧自己了,這就是最成熟的自我照顧。
👉 延伸閱讀建議:
圖片來源:網絡圖片

療寮診所作為台北夜診/健康諮詢推薦的診所,致力於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,包括家醫科、物理治療、心理諮詢及營養指導。診所位於雙北交界,步行5分鐘即可抵達板南線捷運站,特設週三夜診,特別適合忙碌現代人。
◆ 服務項目
雙北交界|板橋藝文空間|捷運站步行5分鐘|可容納30人
• 家醫科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膽固醇異常、代謝症候群
• 健保門診與自費疫苗施打
• 特設週三夜診,特別適合忙碌的現代人
📞 聯絡電話:0905-657119 👩⚕️ 劉欣欣護理長 📧 NicoleLiu3C@trulyhealth.com.tw

